地学研究
分享到

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与科技创新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原创    2018-05-25   

 

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与科技创新

近些年来,经过多方努力,温州市地质灾害隐患已从1800余个逐渐降低至目前的988个。这其中,科技创新引领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我队全力为地方政府部门提供地质灾害防灾避灾减灾技术支撑服务,所作努力,有目共睹。现就温州市近些年来在科技创新引领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作如下小结:

一、地质灾害科技创新成果

(一)通过历年来开展的不同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基本掌握了温州地区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分布规律。

1999年“九四”洪灾以后,温州市各市县区先后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2004年“云娜”台风以后,温州各主要山区县市先后开展了小流域泥石流调查与评价工作;2007年以来,温州各主要山区县市先后开展了山区农村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及近年来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对温州市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研究精度不断加深,已基本掌握温州地域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分布规律。

(二)通过历年来开展的大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积累了丰富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经验,引进了大量新技术新方法。

近年来温州市开展大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尤其是2017年启动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以来,仅2017年一年就完成地质灾害工程治理295处。在消除大量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经验,引进了大量新技术新方法。例如我队在2006年左右,即已引入的SNS主动防护网技术,目前已在全省范围内的边坡整治工程中大量采用;又如我队在乐清市岭底乡南充滑坡项目,采用的抗滑桩+系统地下排水管廊的滑坡整治方案,对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的整治具有针对性。

(三)通过建立以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精度,提升了全民地质灾害防治认知。

温州已建立以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成专业监测点42处。建立了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警)系统,完善了市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会商系统,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精度。同时,通过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进一步提高群众防范意识,提升监测人员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四)通过地质灾害专项科研课题的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不断强化。

近年来,温州地区逐渐开展了以地质灾害特征规律和机制、风险等为核心的专项课题研究。例如2016年,市科技局委托我队开展了《温州山区泥石流灾害风险研究》课题;2017年,市国土局委托我队开展《温州市高强度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特征与规律研究》等。专项课题研究的实施,比一般的调查评价更加深入地研究地质灾害成生机制,更能全面而系统地总结相关特征规律,得到的科技创新成果更能引领地质灾害防治。其中,《温州山区泥石流灾害风险研究》课题,目前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篇,其中一篇为EI检索。

二、科技创新引领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仍存在不足

(一)鉴于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殊性,国内针对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的研究成果少,以往的地质灾害科技创新,主要还是停留在对特征规律的经验总结层面,研究成果较难支撑该类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

(二)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成生机制方面,尚缺乏权威研究成果,导致该类型地质灾害防治缺乏基础理论作为支撑。例如经典的地质灾害研究理论认为强降雨所导致的地下水位上升,土体饱和及有效应力的减弱,是强降雨期地质灾害爆发的成因机制。但这无法解释温州地区短历时强降雨期,大量地质灾害同步爆发的现象。

(三)以往的调查研究主要注重地质灾害危险性方面,对地质灾害承灾体与风险研究不足。以2004年和2016年的两次群发性泥石流事件为例。2004年第14号台风云娜引发温州北部山区群发性滑坡泥石流灾害,乐清市有记载的泥石流灾害有37处;与之相比,2016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引发泰顺县有记载的22处群发性泥石流灾害。乐清市和泰顺县均存在泥石流危险性,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导致承灾体的地质灾害风险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两次泥石流事件所造成的人员损失不同,目前这方面尚缺乏综合研究。

(四)地质灾害科技创新平台不足。以往的地质灾害科技创新,主要局限在调查评价项目中的局部创新。近年来,开展的地质灾害专项研究课题已极大提升地质灾害研究程度,但是目前尚缺乏稳定的地质灾害科技投入机制和创新平台,使得地质灾害科技投入难以保障。

(五)地质灾害科研的学科综合不足。地质灾害科学研究,不仅仅是环境地质、工程地质问题,也与水文地质、构造地质密切相关,因忽视水文地质与构造地质条件造成滑坡事故也时有发生。

三、加强地质灾害科技创新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基础研究,尤其是以下领域:不同灾害的形成机理研究、不同灾种和岩土结构的降雨阈值研究、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研究以及不同尺度的地质灾害风险研究。

(二)建立地质灾害科研平台,创立地质灾害科研基金,为地质灾害科技创新提供体制保障。

(三)建立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省级防治标准,为地质灾害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四)加强地质灾害多学科多门类综合研究,联合不同学科角度阐释地质灾害活动特征,全方位研究地质灾害危险性与风险程度。(王一鸣)


 

 

 


版权所有: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备案号: 浙ICP备16006943号 CopyRight© 2018 11th Geology Team Of Zhejiang Province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