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院
分享到

地勘讲坛去野外之生态地质野外培训活动

  作者:    来源:本站    2019-07-29   

   为提升我队年青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给予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我队在每周“地勘讲坛”基础上丰富了“地勘讲坛去野外”系列活动内容。2019年7月20日,土地规划勘测院、测试中心在苍南矾山携手举办了生态地质野外培训活动。

   清晨7点整,大家激情爆满地驶向此次培训目的地。第一个点位是矾山溪水质国控断面点,由秦院、于总向大家普及水文知识点,何为过水断面,当年废水的是如何排放进入矾山溪,河流流速的测量法—浮标法测流。再由测试中心向大家介绍水质采样及保存的注意事项,同时根据检测因子的特点,检测不同因子的水质大保存时间不同,超过规定时间,水样将失效。作为一位环保工作者,这是一项在采样送样过程中非常值得大家重视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因疏忽而犯错,无形中增加自己的工作量。

   第二站矾山鸡笼山矿段,是矾山之主采区,经过数百年的开采,山腹中空,山石裸露,山体如俯卧的狮子,山下有一水潭,传说潭底藏有一大钟,在雷鸣之时,大钟将从潭底上浮,发出钟鸣声,当年的“矾潮势”(即明矾销路)就会较好,故称之为“钟潭”。据说某年因“矾潮势”较差,有矾窑主请法师诵经念咒,使大钟发出声响,“矾潮势”也因此转好,但从此之后大钟再也未浮出水面,发出钟响,但钟潭仍在映衬着狮子的雄姿,等待着世界矾都的复兴,这就是“钟潭映狮”的典故。

   温州矾矿始建于1949年,明矾石矿产丰富,已探明的明矾石储量2.4亿吨,占全国的70%、世界的60%,素有“世界矾都”之称;炼矾历史悠久,明矾石开采和炼制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位于浙南东海之滨,四周群山环抱,东高西低,是一个东西走向的葫芦形盆地,矾山镇是苍南县唯一的矿山集镇,明矾石矿储藏量、品位及产量均为全国之首、世界之最。站在矿区入口,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裸露岩石及矾砂,还有呈白色条状的矾矿岩脉。对于已停止开采,处于修复阶段的采矿区,采用自然修复理念及人工修复理念相结合,看到人工种植和自然生长的野生草,由于矾砂的特性,灌木难以生长,生命力旺盛的野草无疑是最适合的植被之一。

   在“钟潭映狮”之后,我们进一步观看了明矾结晶池,炼矾工艺简单,在明代至清代初期,炼矾工具就是用石块砌个火灶,再有两个陶缸或木桶即可。现在的矾窑的主要建筑也如以前的一般简单,即煅烧炉房,进行的是明矾石的煅烧和溶解,之后就是明矾的重结晶,即大桶间,也就是明矾结晶池。矾山的炼矾业曾经给当地居民带来福扯,使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矾都"。但是,炼矾业所产生的矾浆、矾烟和矾渣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矾污染甚至还引起跨行政区域的污染纠纷。

   矾山镇博物馆作为我们这次培训的第四站点,其中收集了600余种矿石,能够看到各种不同品位的金矿、铁矿、铅锌矿、矾矿,不同的玉石、结晶、化石等“原生态”作品。让人眼花缭乱,目接不暇。也令人大开眼界。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物主的奇妙,这些石头晶体展尽了“光线的舞蹈,自然的神韵”。也希望人类在向自然索取这些珍贵的资源的同时,能够注重环保措施,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午后,我们漫步在蒲壮所城的城墙、街巷上,流连于蒲壮所城护城河、古建筑、水井之上,感受明代时期古堡气息,对了解东南沿海抗倭和明代军事城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矾矿矿区展示地—南洋312平硐,坐落在福德湾村海拔600米的鸡笼山北坡。当我们靠近入口时,就如突然进入了空调间—真凉爽。据了解,温州矾矿经过六百多年的开采,矾矿山体内已形成无数硐体和俐群,采空面积达55.8万平方米,体积259万立方米。庞大的采空区,可容纳下温州地区700万的总人口。这里保存着古采区遗址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尤其是矾矿接近枯竭的最大采矿区—鸡笼山内犹如"瑶琳仙境",其中一采空晌地下室可容千人以上,夏天最热时确内温度仅18摄氏度左右,而冬天最冷的时候,硐内的温度却高达22摄氏度以上,是避暑取暖的好去处。作为浙江省文保单位中首个仍在生产的工业"活"遗址。进入了312平硐,正如所说的地下迷宫,也有着空间广的地下会议室。震撼于平硐长度于深度。如“在此之上还有九层”、“通往地下500米”等。不亏是开采了600多年的平硐。

   走出312平硐,走进福德湾古村,是一座历史上因采矾、炼矾而生、而盛的村落,整个村落沿鸡笼山自然山体而建,德湾村几百年采炼发展历程,不但在村内遗留下了矾山矾矿遗址这一较完整的上世纪50年代采炼生产、生活系统。遗留下了大量因生产、生活变迁需要遍布福德湾村各角落的矿硐、街巷、石抬阶、古树、古井及大量的特色民居。独特的发展历程使其形成了从山上到山下具有不同时代特征,又一脉相承的工业村落民居风格。

   感谢土地规划勘测院及测试中心组织的此次生态地质野外培训活动,通过一天时间,完整的感受了一个开采了600余年的庞大矿山遗址魅力,因矿而成的自成系统的古老村落,同时也看到了因矾污染修复后,渐渐恢复活力的矿山,天重新变蓝了,山又开始绿了,水渐清澈了。




版权所有: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备案号: 浙ICP备16006943号 CopyRight© 2018 11th Geology Team Of Zhejiang Province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285号